關於製作
2009年夏天,【蹺家女聲】的拍片現場出現超寫實的景象:達柯塔芬妮拿著麥克風演唱,克莉絲汀史都華彈著電吉他伴奏,在一旁觀看的瓊潔特和雪麗柯莉本人眼中湧出淚水,好似她們30年前的情景重現。對於新生代演員克莉絲汀史都華和達柯塔芬妮而言,這些角色可能是她們演藝生涯中詮釋過最深刻又極具挑戰性的角色。
風格女導芙羅莉亞西基斯蒙迪的興趣並不在拍攝一部自傳片或讚頌這支女子樂團的光輝歲月,她想藉由這部電影傳達出女性力量,標示年輕女孩找到自我並努力達成的歷程。她表示:「這是一個成長故事,述說一群年輕女孩追求理想,努力生存,共渡難關,但她們過於投入,以致於迷失在現實環境當中。然而,這不是一部紀錄片式的電影,我決定自行發揮,設法描繪出她們經歷一切事件的真相,並探索超越表象的背後故事。」
這部電影從準備到拍攝完成共花了4年時間,首先是製片John Linson買下雪麗柯莉所寫的自傳「霓虹天使」(Neon Angel: The Cherie Currie Story)版權並著手籌備電影製作。John Linson、Art Linson及Bill Pohlad 三位製片相當認同【蹺家女聲】所採取的故事角度。Pohlad表示:「這個故事必須以人物為中心,圍繞在這些女孩的生活,描述她們年紀輕輕就具有這般驚人才華,並不斷追尋自我,想法獨立又叛逆,絕不隨波逐流。」
女性發聲
【蹺家女聲】的女孩成長主題並非一定專屬女導演才能詮釋,不過製片群卻認為由女導演主導十分重要。他們花了超過1年半的時間跟許多女導演洽談,最終敲定由芙羅莉亞西基斯蒙迪執導。
製片Pohlad 表示:「我們當然認識芙羅莉亞及她的音樂錄影帶作品,我們都深受她的創作吸引。她投入這個題材,自己本身也有強烈的認同感。她非常有自信並具有堅定的遠見,視覺風格敏感,藝術眼光獨到。」為了準備編寫劇本,芙羅莉亞西基斯蒙迪跟原始樂團成員及其他相關人士做過多次訪談,也研究樂團簡史及雪麗柯莉的著作。一旦找齊資料,她發覺自己能夠想像這些女孩們在成名後所承受隨之而來的壓力和困境。
「蹺家女孩」這個女子樂團的核心精神就是「解放」,從女性的刻版印象、乏味的都會生活及制式的搖滾和迪斯可樂中獲得解放。當然,1970年代的搖滾場景少不了過度吸毒和縱慾的悽慘情景,「蹺家女孩」也無可避免地陷入墮落,不過導演芙羅莉亞認為,這般遭遇卻使她們樂團的成功更令人動容。
選角方面,導演芙羅莉亞認為,克莉絲汀史都華的年紀跟當年的瓊潔特相仿,而且極少年輕演員能夠像她如此完美地詮釋這位傳奇性女歌手的歌聲、性格及肢體動作。導演表示:「我認為克莉絲汀已化身為瓊潔特,本質上真實無比,是令人嘆為觀止的轉變。」
在電影製作上,很少演員能夠像克莉絲汀史都華和達柯塔芬妮般,跟自己演出的人物本尊如此近距離接觸。在拍攝過程中,她們兩人經常在拍片現場、休息拖車中、甚至在拍片現場以外的地方跟瓊潔特和雪麗柯莉這兩位傳奇人物對談。為了在表演中能正確反映出瓊潔特本尊的風采,克莉絲汀史都華在電影製作過程中花許多時間跟瓊潔特相處,並努力學習彈吉他,熟練片中的全部12首歌,並精通瓊潔特在演唱歌曲時的習慣措辭。克莉絲汀和達柯塔兩人為了演出也都先參加歌唱發聲課程。
關於音樂
本片音樂總監George Drakoulias回想他跟瓊潔特為影片排練時的某一關鍵時刻,瓊潔特問道:「為何你一直播我自己的歌給我聽?我們不是該聽克莉絲汀演唱?」Drakoulias回答:「這就是克莉絲汀在演唱。」瓊潔特難以致信地表示:「真的?」Drakoulias回答:「我向妳保證,是克莉絲汀在演唱。」瓊潔特大笑並說:「酷極了。」就在這一刻,Drakoulias當下明白克莉絲汀史都華是飾演瓊潔特的唯一人選。
對於飾演雪麗柯莉的達柯塔芬妮,為這部電影進錄音室錄歌可是個嶄新經驗。為了演唱這些經典名曲,她做了許多準備,包括發聲課程及研究雪麗柯莉編曲的各種微妙風格。對這位女星而言,這彷彿使她實現自己的「搖滾巨星」夢。
影像風格
導演芙羅莉亞西基斯蒙迪表示:「我由衷意識到,在創造這個故事世界時要採取寫實風格。影片開頭是晴朗美麗的加州谷區風光,不過隨著電影開展,這些女孩們踏上巡迴演唱之路,景象也逐漸轉變地愈來愈粗糙。」
芙羅莉亞跟製作設計Eugenio Caballero聯手,所有場景都細膩地計劃、構思、排演、調配燈光,唯一目的就是製造每場戲的感情張力。他們選擇使用那個年代的實際燈具以加強燈光效果,營造出懷舊的親密感。Caballero還使用飽和的顏色以反映70年代的氛圍,不過當這些女孩失去純真時則使用較褪色、暗淡的顏色,他認為自己設計場景是依據一種「非常龐克搖滾的態度」。此外,製作設計團隊想要在設計上產生類似的衝擊,使視覺效果在自然寫實的同時也會令人感到驚奇無比。
芙羅莉亞表示:「在加州時,她們處於較封閉的環境,感覺很渺少,想要找到自己的立場,想要創造自己的形象,不過一旦抵達日本,她們體驗過毒品及各種實驗性的經歷,卻陷入更深沈的黑暗世界。」比如在演唱單曲〈Cherry Bomb〉的場景中,場景中充滿線條及金、銀、銅色,一切炫麗元素都奔向正在演唱這首歌曲的雪麗,如Caballero所表示:「那一刻,她已歷經極大的轉變,而場景設計可微妙地反映出這種改變。」
「蹺家女孩」樂團簡史
l 1975年夏天,瓊潔特15歲,常流連於好萊塢由Rodney Bingenheimer所開的英式迪斯可吧,並逐漸迷上大衛鮑伊、Gary Glitter及T. Rex等當紅的華麗搖滾樂手。同時,熱愛衝浪和打鼓的Sandy West找上經紀人金佛利想組一個女子樂團。金佛利也常混Rodney的迪斯可吧,他替瓊潔特和Sandy West牽線,並同意幫她們尋找其他女性樂手。8月時,Micki Steele加入擔任貝斯手。接著Lita Ford加入,她原本想當貝斯手,但由於Micki先卡位,於是她擔任主吉他手。她們決定將團名取為「蹺家女孩」(The Runaways),由金佛利擔任樂團經理。幾週後,她們在當地的一場派對中演出成軍以來的處女秀。
l 1975年秋天,「蹺家女孩」在好萊塢著名的Whisky-A-Go-Go酒吧中首次公開演唱。
l 1975年11月,瓊潔特和金佛利跟雙胞胎姊妹雪麗柯莉和Marie結織。瓊潔特和金佛利寫了新單曲〈Cherry Bomb〉讓雪麗試唱,於是她順利成為「蹺家女孩」的主唱。不久,Micki離團,由Peggy Foster取代。12月時,Peggy又由Jackie Fox取代。
l 1976年2月,Mercury唱片公司簽下「蹺家女孩」,她們很快進入錄音間錄製他們的首張專輯《蹺家女孩》。專輯發行後,「蹺家女孩」首度展開全美巡迴演唱,接著展開歐洲巡迴演唱,回美國後繼續巡迴演唱。
l 1977年,「蹺家女孩」推出第二張專輯《Queens of Noise》,跟Sparks樂團吉他手Earle Mankey聯合製作。專輯一錄製完成,她們旋即展開第二次全美巡迴演唱。同時,「蹺家女孩」在日本爆紅,單曲〈Cherry Bomb〉在日本和澳洲都登上排行榜冠軍。「蹺家女孩」赴日掀起風潮,演唱會門票全數售罄,轟動程度足以媲美披頭四赴美的盛況。然而此際,Jackie離團飛回美國,於是瓊潔特拾起貝斯,演出她們迄今最大規模的一場演唱,即東京音樂祭的演出。後來她們發行日本現場演唱(Live in Japan)的實況錄音專輯,並成為70年代最暢銷的進口專輯之一。
l 1977年冬天,「蹺家女孩」返國,再回錄音室錄製第三張專輯《Waitin’ for the Night》。這次她們的成員和組織又改變,Vicki Blue加入取代Jackie,雪麗柯莉離團單飛,由瓊潔特取代成為主唱,於是《Waitin’ for the Night》成為瓊潔特首度擔任主唱的專輯。年底,「蹺家女孩」跟樂團經理金佛利拆夥。
l 1978年,「蹺家女孩」找到新的樂團經理,並著手錄製第四張專輯《And now》。她們赴英國錄音,然而再度地,她們又因Vicki生病不得不換掉貝斯手,於是Laurie McAllister加入,「蹺家女孩」展開她們最後一次巡迴演唱,於除夕在舊金山的Cow Palace演出最後一場。
1979年,「蹺家女孩」由於創作歧異決定解散,然而她們在搖滾史上已留下不可磨滅的輝煌紀錄,並為未來的許多女子樂團鋪路,包括The Go-Go’s及手鐲合唱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