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 詹姆斯卡麥隆之深海挑戰中文海報.jpg




 




類型:冒險/紀錄
導演:約翰布魯諾【阿凡達】【鐵達尼】特效
製片:詹姆斯卡麥隆【阿凡達】【鐵達尼】


★【阿凡達】名導詹姆斯卡麥隆轟動全球的冒險壯舉!挑戰人類最極限,單獨潛入地表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地球內太空深海祕境,全球首度3D立體呈現。


「一台機器的靈魂包含了夢想、希望與恐懼……以及每位設計與製造者的意志。」──詹姆斯柯麥隆

詹姆斯柯麥隆的夢想

世界知名、獲獎無數的電影導演詹姆斯柯麥隆,為什麼要讓自己面臨生死關卡,獨自潛入地球最深的地方?是什麼樣的熱情、動力和精神,促使他不計一切代價,下降到海洋最黑暗、最不為人知的深處?

詹姆斯柯麥隆絕非常人。他不但是世界最知名與最成功的電影導演,也是個充滿熱情的海洋探險家,畢生的夢想就是成為獨自潛到危險又神秘的馬里亞納海溝底部的第一人。這個海溝的深度相當於珠穆朗瑪峰高度,上面疊著一座小山,堪稱地球上最後的終極邊疆,而詹姆斯柯麥隆決心活著抵達那裡──並活著回來。

《深海挑戰3D》記錄柯麥隆這趟個人探險旅程的驚險故事;他進行的是一次在歷史重要性與危險性上均空前絕後的探險壯舉,有人甚至將它與登陸月球相提並論。

《深海挑戰3D》將令男女老幼的觀眾深深著迷,它擁有真實探索行動的刺激感,充滿未知事物、新生物以及人類前所未見的景象所散發出來的吸引力,而且是以往攝影機從未捕捉過的畫面──而且,它們全都來自我們的地球。



馬里亞納海溝:地表最深處的秘密

地球上的那些地方沒有人類的歷史或記憶,對於我們來說有如遠方的星球那般遙不可及。它們只有無盡的黑暗與深邃。深海溝就是這樣的地方;在這些地球上最深的地點裡,有與海洋等量齊觀的科學之謎等著我們解開。

現在,經過多年的辛苦研究,探險家暨電影導演詹姆斯柯麥隆率領一支富有遠見的工程師團隊,打造了一艘潛水艇,讓人類首次真正深入探索海洋深處。這是一場驚天動地的英勇行動,運用了神奇的科技,難度不亞於登陸月球。

國家地理電影《深海挑戰3D》記錄柯麥隆的這趟個人旅程,以及他的工程與科學團隊如何準備創造歷史,實現畢生的夢想。

對柯麥隆而言,這是一趟發自內心、真情流露的旅程,赤裸裸地揭露他的希望、恐懼、夢想,以及挫折。《深海挑戰3D》根據他八次深海探險的經歷拍攝而成,將成為他所有電影中最具個人色彩的一部。

對這些科學家來說,它將讓他們瞥見自己想要瞭解這個世界的熱情,廣義來說也看見所有科學家的熱情。深海挑戰者號潛水艇的設計者之一朗亞倫,將敘述是什麼促使他參與這項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以及他在澳洲的小型團隊如何達到大型機構和政府都做不到的成果。

柯麥隆對潛水的興趣從青少年開始,當時他受到電視特別節目《雅克庫斯托的海底世界》的啟發。他在16歲取得水肺潛水執照,當時在那個加拿大鄉下的村莊,潛水是種非常罕見的活動。庫斯托也啟發了柯麥隆在高中寫出一個短篇故事,名為《無底洞》。這個只有幾張手寫稿的故事後來成為他那部同名好萊塢大製作電影的核心。在那個故事中,一群科學家潛入從未有人到過的深度,並受到海溝洞穴裡未知力量的吸引,一路下探,越潛越深,最後邁向死亡。說「挑戰深海1萬2千哩」計畫是柯麥隆畢生的熱情所在,一點也不誇張。

柯麥隆經常說,如果你進入海中的態度是要強力取走什麼東西,那麼大海就可能變成一個喜怒無常又報復心強的情人,可是如果你尊重它的力量和驚奇之處,那麼幸運的話,大海有時會給你一項贈禮。

對柯麥隆而言,那些禮物就是他得以目睹大自然在創造於大海深處繁衍的美麗、新奇又特殊的動植物時,那種令人敬畏、壯麗宏偉的無邊想像力。。

不過另外還有一項目標,或許最終才是最重要的:啟發人們,讓他們看到無限的可能;提醒我們,我們並不是活在一個後探險時代,其實地球還有更多地方值得我們去瞭解。

《深海挑戰3D》充滿真實探索的刺激感,讓人感受到未知事物、新生物以及人類前所未見的景象所散發出來的吸引力,而且它們就來自我們的地球──年輕觀眾將覺得樂趣無窮。本片將啟發他們成為科學家、工程師以及探險家,或至少讓他們重視並欣賞那些投身科學,使我們其他人能真正瞭解自然世界的人。

量身打造潛水艇:革命性新設計

從2002年開始,柯麥隆與澳洲工程師朗亞倫,花三年的時間,共同構思全海洋深度潛水艇的初步概念。它與先前的設計有極大的差異,例如構造上採用合成泡沫塑料──一種主要由名為微球的中空粒子所構成的合成材料──以減輕重量。為了使發動更容易,其目標是使潛艇重量維持在10噸以下──比深海漫遊者號潛艇重,但又比和平號潛艇來得輕。和平號超過18噸,非常難以置入水中,尤其是在海況不佳的海域。

設計上的一項重大創新是潛艇的形狀。有別於傳統的水平狀,它會呈現垂直形態,像海馬一樣垂直行進,並透過位於中間點的推進器來操控。這種作法很合理,因為潛艇大多數的時間都花在往海床下降和回到海面上──來回14英哩最多可能需要14小時──在海床上尋找有趣的動物、細菌塊、岩層等所花的時間並不多。

「我們需要為垂直航行做出最理想的設計,水平航行的部分比較不是那麼重要。」柯麥隆說。

即便遙控潛水器經常運用在深海探險上,但最令人驚訝的或許還是這項設計必須讓一個真人搭乘潛艇下海。

「一台裡面坐著一個人的自由游動載具,依然是個相當震撼的案例。」柯麥隆說,「1000英呎或許不太需要,甚至1萬英呎深也還好。但如果要下潛3萬6000英呎,它就確實是個能完成許多任務的有效方式,因為你真的能夠將人類的意識帶到那麼深的地方。」

柯麥隆也考慮到對於大眾想像的影響,將它比喻成送無人載具和有人載具到遙遠行星之間的差別。「地球上的70億人無法到所有的這些地方,」他說,「但是如果有一個人去了,並帶故事回來,那麼每個人都可神遊一番。因此如果想要讓人注意到深海研究的必要性,並體認到在這個大家以為一切事物都已有人研究的年代,地球上其實仍有未經探索的地方,那麼這就是可行之道。」

目標:馬里亞納海溝

馬里亞納海溝位於西太平洋,是地殼上一道超過1500英哩長的海底裂縫,最深處將近七英哩深。這使得它成為世界海洋中最深的部分──深度超過珠穆朗瑪峰的高度,相當於一架商業噴射客機的巡航高度。

對柯麥隆來說,探索這些深淵有一些重要的科學及道德理由,包括發現新的生物、更加瞭解海底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以及更加瞭解不斷變動的洋流如何影響天氣,進而影響食物供給。他說,未來可建立一套分布於海洋各處的感應器網絡,讓我們深入認識上述問題與其他現象。

儘管對人類有這些潛在的好處,我們對這類深淵的認識卻少之又少。目前也沒有任何科技能帶人類到那些地方。令柯麥隆更驚訝的是,這些深海溝所涵蓋的總面積竟然與北美洲相仿。因此,「深海挑戰」計畫的目標之一是讓人開始關注海洋,關注相關探險與科學研究普遍缺乏經費的問題。

「投入太空探索的經費比海洋來得多。」柯麥隆說,「海洋是地球這艘太空船上的維生系統,而我們破壞它卻比瞭解它的速度還要快。真是悲哀。」

秉持這樣的理念,柯麥隆說國家地理學會是進行這項計畫的理想伙伴,因為他們一向支持探險與好奇的精神。鐘錶商勞力士也贊助這項計畫。柯麥隆很驕傲這項計畫完全沒有官方色彩,並具有高度的國際性。最後建造這艘特殊潛艇的兩支團隊以澳洲與美國為基地,成員則分別來自加拿大、英國、中國、法國以及南非。

「我們不是要去那裡為任何國家插國旗。」柯麥隆說。


垂直綠色魚雷

這艘全海洋深度載具的設計過程直到2005年才正式展開。柯麥隆將他和亞倫最終的設計形容為一台「大型的綠色垂直魚雷」,下端有一個分離艙,裡面有操縱器、燈架、攝影機支臂等設備,還有一套釋重機械裝置,用來拋棄將近1100磅的壓艙物,以協助潛艇加速返回海面。為了使潛艇建造過程更順利,下方的分離艙被視為獨立載具,由舊金山的一支團隊負責打造。潛艇的其他部分,包括一個作為駕駛艙的鋼球體,則在澳洲雪梨的一間小型工廠裡建造,左右兩邊分別是一家鉛管材料批發商和一家夾板店。後來,兩個部分在雪梨進行組裝。

建造如此革命性的載具,過程充滿了挑戰與挫折。

「應該說我們碰上了四、五個障礙,讓我們以為計畫會因此中斷。」柯麥隆說。

「想法跳脫傳統框架,因此根本不受框架限制──在進行這種計畫時,你就必須抱持這種心態。」柯麥隆說,「比較有經驗的團隊會就此打住。關鍵在於態度。如果你認為可以做到,你就能做到。」

結果他們成功了。柯麥隆回想起潛艇完成時那個「無法置信的時刻」。但是他說,在下水之前,它只不過是一個造價昂貴、重11又1/2噸的「雕塑」。

最後測試…與悲劇

出發時經歷了一些令人冒冷汗的緊張時刻之後,深海挑戰者號潛艇展開簡單的處女航,在雪梨港的水面下以大約3節的速度前進。

「出發之後大家都很驚奇,因為它移動得相當快,也非常靈巧。」柯麥隆笑著回想當時的情形,「突然間我們心想,哇,伙伴們,我們真的是工程師耶!我們真的成功了!」

但是團隊加速完成最終測試以及做原型調整之際,還有更多障礙等著他們──包括至今最無法承受的難題。柯麥隆駕駛潛艇,在雪梨南方的傑維斯灣、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索羅門海,以及西太平洋的關島外海進行一次比一次更深的測試下潛,逐漸解決一個又一個障礙。他們克服了通訊系統的小毛病、駕駛艙因為電子儀器而過熱的問題,還有在一次最深的測試下潛中,因電腦程式出錯造成系統幾乎全部失靈的狀況。

此外,柯麥隆預計在2012年3月底到倫敦參加《鐵達尼號3D》的首映會,該團隊不得不加快速度,因為距離正式下潛的時間受阻於惡劣的海況而逐漸流逝。可是他們怎麼也沒想到會失去兩名重要成員──柯麥隆長期的事業伙伴安德魯韋特,以及水底攝影師麥克迪格魯。在一次試潛期間,他們搭乘直昇機拍攝空中鏡頭時不幸發生意外。
「那是我人生中最悲慘的一天。」柯麥隆回想說;他一聽到墜機的消息便火速趕往現場。「安德魯和麥克都是我的摯友。我覺得自己的肚子好像被狠狠地踹了一下。到達現場時我心想,探險行動結束了。我不知道我們是否還有繼續下去的力量。」

然而到了最後,該團隊與韋特及迪格魯的遺孀都同意探險行動必須繼續進行──那會是韋特及迪格魯最大的心願。於是該團隊設法打起精神,恢復工作。

經過七年的研究、設計與測試之後,深海挑戰者號一展身手的時間終於到了。


進入深淵

2012年3月26日,當地時間上午5點15分,從研究船藍寶石美人魚號出發,並克服了最後的小問題之後,柯麥隆終於準備好駕駛深海挑戰者號,前往海洋的最深處。

除了科學目標之外,這趟航程還結合了柯麥隆對於拍電影、科技與深海探險的熱情,一如他在作品《無底洞》及《鐵達尼號》中所表現出來的那樣。他劃時代的3D電影《阿凡達》引發了目前的3D熱潮。在事業生涯早期,他與工程師伙伴凡斯佩斯研發出一套數位3D攝影機系統,而為了探索與拍攝鐵達尼號的殘骸,他又研發出革命性的深海照明與攝影技術。此時這些技術有許多又再度派上用場,潛水員在潛艇四周環繞時拿著3D攝影機,潛艇本身亦裝設了3D攝影機、燈光,以及三具監視器。

柯麥隆將花費近三小時探索那個奇特又孤寂的世界,並以3D拍攝,同時採集土壤樣本。萬一出錯,沒有人能救他。由於潛艇承受的壓力超過每平方英吋1萬6000磅,如果發生漏水情形,水會像雷射一樣進入潛艇內,射穿包括他在內的所有東西。

「如果把那種壓力分配到整個表面上,就像數百萬磅的重量。」柯麥隆說,「最好不要去想它。」

最後,在海床上航行了一英哩之後,他抵達了海床開始向上隆起的部分。

「我看見一些非常有趣的山脊。」他說,「其實我引發了一場小型山崩,看著它從一座山脊邊緣滾進一座山谷,四散在海床上。真的相當漂亮。」
但是他的旅程因為一連串的機械故障而縮短,包括失去了推進器和液壓設備。那趟下潛航程在許多層次上都很成功。他想像過整趟航程都用3D拍攝,而後來分析他在那次和其他航程所蒐集的標本時,發現了許多生物,而且至少有一些是新物種。有一種狀似蝦子的端足類動物甚至會製造一種已經進入臨床試驗,用來治療阿茲海默症的化合物,暗示著這類深海探險可為人類帶來潛在利益。不過,此時該是返回海面的時候了。

成功拋棄壓艙物之後,柯麥隆花了大約70分鐘返回海面,全程七英哩,過程中他感受到海洋的壓力逐漸減輕。經過他所謂的「濺起」之後(相對於太空任務的「濺落」),藍寶石美人魚號接他上船,在他打開艙門時,團隊成員以開懷的笑容迎接他,他的太太蘇西也上前獻吻。

「我沒說:『我成功了。』」柯麥隆回憶那個難忘的時刻,「我說:『我們成功了』──因為是整個團隊一起駕駛那艘潛艇。」

自從的里雅斯特號在半個多世紀前石破天驚地潛入馬里亞納海溝之後,再也沒有人類前進如此極端的深處。所以柯麥隆爬出潛艇時顯得格外意義非凡,因為他第一個見到的正是如今年屆八旬的的里雅斯特號駕駛華許。

「他與我們一同踏上這趟旅程,感覺真是無比驚奇。」柯麥隆說,「令人興奮的是,他瞭解我們去那裡不只是進行我們自己的計畫,同時也是頌揚他的成就──推而廣之,也頌揚在我們之前所有先驅的成就。」

考量計算下潛深度時的誤差範圍,深海挑戰者號3萬5787英呎(1萬908公尺)的深度可說與的里雅斯特號創下的3萬5800英呎記錄不相上下。更重要的是,這項計畫達成了它更大的目的,讓世人注意到佔地表面積百分之二,包括馬里亞納海溝在內的深海溝區域。

「我認為這項計畫的成就是讓人類發現一個事實,地球上還有廣大的邊陲地帶未經探索。」柯麥隆說。

下潛航程終於結束,但是更重要的任務才剛剛開始──重燃人們的熱情,促使他們更加瞭解深海的秘密。讓探險的黃金年代延續下去吧。




趣聞軼事---探險歷程

柯麥隆在年輕的時候便迷上潛水,16歲住在加拿大鄉下時即取得水肺潛水執照。還在念高中時,他寫了一篇名為「無底洞」的短篇故事,成為他1989年同名深海潛水科幻電影的前身。

全海洋深度載具的構想出現於2002年。接下來三年,柯麥隆和澳洲工程師朗亞倫持續發展這個概念,並在2005年正式展開設計過程。又經過七年的研究、設計、建造與測試之後,深海挑戰者號才準備好展開探險任務。

打造革命性的深海挑戰者號創下了許多的第一。它是第一艘以合成泡沫塑料作為構造材料,也是第一艘具有垂直外型的潛艇。幾乎每項元件都是從頭開始設計,且由團隊自行製造,以抵擋深海中超過每平方英吋1萬6000磅的壓力。

朗亞倫研發出一種新型的合成泡沫塑料來製作潛艇的橫樑。這種塑料是加熱環氧樹脂裡的中空玻璃微球製作而成,也是唯一能夠承受全海洋深度壓力的浮選材料。在下降時,壓力會使24英呎長的橫樑壓縮2英吋。

為了便於管理,深海挑戰者號的建造工作分別由兩個團隊執行──一個在舊金山,另一個在澳洲雪梨。兩個部分後來在雪梨進行組裝,也在那裡展開處女航。

深海挑戰者號高24英呎,重約11又1/2噸。這艘潛艇能攜帶將近1100磅的壓艙物,回航時必須予以拋棄才能增加返回海面的速度。

就像他的劇情片《無底洞》和《鐵達尼號》一樣,柯麥隆對《深海挑戰3D》的付出同樣融合了他對於電影、科學、科技與潛水的熱情。他身兼數職,包括拍片者、探險領導人、潛艇設計師以及駕駛。

從2012年3月26日當地時間上午5點15分開始,柯麥隆駕駛深海挑戰者號到馬里亞納海溝底部。一連串的機械問題,包括失去推進器和液壓設備,迫使柯麥隆縮短航程。他花了大約三小時探索海床──比他原本的期望少了兩小時。一天之後,他在3月27日踏上紅毯,參加《鐵達尼號3D》的倫敦首映會。

深海挑戰者號帶了四只經過特別設計、能夠承受全海洋深度壓力的勞力士手錶一起下潛。其中三只裝在潛艇外部的不同部位,包括機械手臂在內。第四只手錶則與柯麥隆一起待在艙內,是1960年華許及皮卡德駕駛的里雅斯特號時所用的勞力士手錶的姊妹錶。這四只手錶與1960年下潛時的那只錶一樣,在出水後都完好如初。

後來分析柯麥隆在那次和其他航程所蒐集的標本時,發現了許多生物,而且至少有一些是新物種。有一種狀似蝦子的端足類動物會製造一種已經進入臨床試驗,用來治療阿茲海默症的化合物。

這項非官方探險計畫結合了眾多科學伙伴,以及國家地理學會和鐘錶商勞力士的力量。它同時具有高度的國際性,建造潛艇的團隊成員來自加拿大、英國、中國、法國以及南非。

馬里亞納海溝

馬里亞納海溝是世界海洋中最深的部分,位於西太平洋,是地殼上一道超過1500英哩長的海底裂縫。它的最深處大約深達3萬6000英呎,有「挑戰者深淵」之稱。這個深度比珠穆朗瑪峰的高度還多出7000英呎。

馬里亞納海溝是世界上為數不少的深海海溝之一,其他還包括克馬德克海溝、新不列顛海溝、波多黎各海溝、阿留申海溝,以及日本海溝。它們的總面積大約與北美洲相仿。

最早下潛到馬里亞納海溝深處的人類是美國海軍上尉唐華許以及雅克皮卡德,他們在1960年駕駛美國海軍深海潛水器的里雅斯特號深入海溝。儘管舷窗碎裂,他們還是安然返航,此後美國海軍再也不曾送任何人到這個地球的最深處。

52年後,年屆八旬的華許也登上了深海挑戰者號下潛任務的研究船上。他恰如其分地成為柯麥隆返航之後見到的第一個人。後來經過判定,深海挑戰者號3萬5787英呎(1萬908公尺)的下潛深度可說與的里雅斯特號創下的3萬5800英呎記錄不相上下。




目後靈魂人物:詹姆斯柯麥隆

詹姆斯柯麥隆出生於加拿大,1971年17歲時搬到加州。他在富勒頓學院攻讀物理學,課餘擔任技工,後來還開過卡車。為了向電影事業邁進,柯麥隆辭去卡車司機的工作,參與低成本科幻片的拍攝工作,成為自學的設計師和視覺特效美術人員。

1984年,他的導演處女作《魔鬼終結者》意外成為賣座強片。此後,柯麥隆編寫、製作與執導了一些獲獎電影,為視覺特效開創出新的方向,也創下許多票房紀錄,包括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前兩名電影,《阿凡達》與《鐵達尼號》。

柯麥隆的兩大熱情所在──電影與潛水,都融合在他的電影《無底洞》及《鐵達尼號》中。後者促使他12度下潛兩英哩半,到位於北大西洋深處的鐵達尼號殘骸所在地。由於對深海探險著迷不已,柯麥隆成立地球之舟製作公司,拍攝與海洋探險及保育相關的紀錄片。從第一趟探險開始,柯麥隆領導過六項後續的探險計畫,包括一項俾斯麥號沉船地點的鑑識研究,還有以3D拍攝大西洋中洋脊、東太平洋隆起與柯提茲海的深海熱泉。至今他進行了72次深海下潛任務,包括33次到鐵達尼號殘骸,他在那艘船上的時間比鐵達尼號的史密斯船長還要久。在這些下潛任務中,有51次是搭乘俄羅斯和平號潛艇,最深到達1萬6000英呎的深處。

柯麥隆的工程團隊花了七年時間建造深海挑戰者號──一艘能夠下潛到海洋最深處的特殊載人潛艇。2012年3月,他駕駛這艘潛艇到3萬5787英呎(約7英哩)深處,一個名為「挑戰者深淵」的地點;那是馬里亞納海溝的最低點,也是地球上已知最深的地方。那次探險有不少科學伙伴參與,讓人們對於新大不列顛海溝、挑戰者深淵及賽琳娜深淵中幾乎不為人知的棲息地開始有所認識。

柯麥隆目前正在發展幾項海洋計畫,包括一部以環境為主題的電視探險影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ngsh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